不久前,马未都先生向社会第一次展示了一件钧窑的重要瓷器,并称,这是他四十年来看到过的最漂亮的钧窑盘,看一次一个礼拜睡不着觉。
马先生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,他对这只盘子始终如初见般的疼爱,让一众藏友勾起了强烈的好奇心。
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只重量级瓷器?
到底有多漂亮?
答案就在这个盒子里↓
这是一件金元时期的钧窑盘子,马爷给它起了个名字,很雅致,叫“红叶题诗盘”。
“红叶题诗”本是一个历史故事。
唐孟棨撰写的《本事诗》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:唐朝诗人顾况在洛阳时,闲暇时与三诗友在上阳宫宫廷苑囿内游玩。看到流水从宫墙内飘来一片大梧桐树叶,上写一首诗:“一入深宫里,年年不见春。聊题一片叶,寄与有情人”。
第二天顾况走到流水上游,也题了一首诗在叶上,让它顺着水流入宫墙内。诗曰:“花落深宫莺亦悲,上阳宫女断肠时。帝城不禁东流水,叶上题诗欲寄谁”。
十多天后,有人到苑中踏春,又在红叶上得到一首诗,拿给顾况看,上写着:
“一叶题诗出禁城,谁人酬和独含情。自嗟不及波中叶,荡漾乘春取次行”。
这便是唐代著名的传奇浪漫故事《红叶题诗》。
赵蕴玉-红叶题诗图
为何马爷会给这只盘子起名“红叶题诗”呢?
视频中是他的讲述:
原来,红叶题诗是中国陶瓷上很重要的一个题材,历代都有,尤以明末清初到康熙年间的瓷器最为渲染。
从盘面上看,此钧窑器上有很多紫色的画面,看起来像很多秋天落下的红叶在水中飘流。盘子的背面和正面画面一致,整个盘子上总共有二十四片红叶,且都是朝着一个方向“流动”。
钧窑属于窑变系的瓷器,所谓窑变是指进了窑以后在烧造中才有的变化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人们都认为钧窑入窑前和出窑后的颜色千差万别,有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之说,马未都则认为这是民间的一种以讹传讹。
钧窑在烧造的前期绝对是不可能控制的,但经过工匠长时间摸索,慢慢掌握了控制的技巧。这种控制需要的技巧是高超的,要摒弃过去钧窑烧造的随意性,后来就发现了钧窑瓷器中有明显的笔触,比如在蓝色的底子上有笔触,最有名的一块钧窑盘子是这样的↓
金代 钧窑天青釉窑变玫瑰紫“三潭映月”盘 观复博物馆藏
这只盘子叫三潭映月,从这样的一件作品里,可以看出来工匠对钧窑“红斑”的可控性。
金代 钧窑天青釉长颈瓶 观复博物馆藏
这一点和后来瓷器在烧制过程中,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,俗称的窑变有着本质的区别。
金代 钧窑青釉单柄洗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
钧窑作品里的红釉,表达的是古人对色块抽象审美的一个艺术追求。这一审美观也被后人追崇,于是才有了“钧瓷挂红,价值连城,钧不挂红,一世受穷”的世俗理解。
金代 钧窑天青釉玫瑰紫斑梅瓶 观复博物馆藏
,